在《白鹿原》的扉页上,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曾经,他在我眼中只单单是13个字。如今,他却是深深筑在我心中的一座碑。
陈忠实先生十年磨一剑,他牢牢站在农民群众实践这个基础上,从大地深处带给读者心灵的冲击,精神的拷问。五十多年的历史,横跨了数个时代,我曾在历史书上窥过这个动荡的年代,但从未如此深切的感受过它。眼睛掠过的是文字,身子却似在白鹿原上真真切切的走了一遭,从惴惴少年到垂垂老发。手抚过关中平原的棱角,他没有江南水乡的柔气,有的是一马平川的豪情。不得不说,我的心开始爱起了那个棱角分明得地方。
《白鹿原》是一部家庭史。它诉说着白鹿原上白家和鹿家的荣辱和兴衰,以白鹿两家为中心,以白稼轩和鹿子霖为焦点,折射到整个白鹿原人的正常生活
细可达他们的生老病死,婚嫁丧葬,劳息耕作,大到社会的动荡。相较于精明的霖,我更喜欢仁义宽厚的白稼轩。我无法忘记鹿子霖做保长时的谄媚嘴脸,我无法释怀他将两个家族的斗争强迁到下一辈白孝文的身上的卑劣手段。不否认他的悲哀,但绝不原谅他的过错。也因此,我更爱那个腰板耿直的白族长。的确,他仍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但他的为人,
他处事的态度,总让我觉得那个人,心中有一杆秤,在某个瞬间,他可以忘了自己。想白鹿原干旱那年求雨的场景,总让我有落泪的冲动,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才可以做得如此大义凛然。许是真的由于田间的那一只隐现的白鹿,让白家峰回路转。但其实,抛却封建思想,我们都不难发现,白家的兴,鹿家的衰,是家风使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亦因此,可见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对一个家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白鹿原》亦是一部风俗史。通过贯穿在白鹿原的礼教,关中平原那些自然流经的风俗得以体现。那是一个仍然处在封建迷信状态下的时代。鬼神之说多次在文中彰显。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有那繁重的聘礼,男尊女卑的思想,以及让我无从适应的女子无才是德的的思想。这之中,让人无比痛恨却又无限惋惜的恐怕只有田小娥了,一个封建传统文化道德的可怕牺牲品。我恨她,因为她死后不甘在原上造就了一场瘟疫,她用自己的痛报复了千千万万人。此生最恨那些将自己虚假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真实的痛苦之上的人。我恨她,因为她以妖娆的姿态毁了一个文弱的书生,并毁灭了另一个完整的家庭。恨得越深,疼的也越深。我们都无法忽视在那个时代立起的贞节牌坊,那是一个如花的女子一生的囚笼。在当下这个婚恋自由的时代去看那一切,心越发疼得厉害。为何男子可以为所欲为,女子却连追求幸福的权利都没有。而因田小娥这个女子,却是在那个封建背景下依靠自己的优势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她最大的错,或许是生在了一个错误的时代,也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小娥的生命象征了曾经那些纯粹美好的农村女子,美好的生命体被现实所毁的悲惨历程。作为一个女子,我为千千万的贞节牌坊默哀,为那些不曾拥有幸福的女同胞默哀。
《白鹿原》细描了一个时代,细绘了一个时代,也细录了无数个人。故《白鹿原》应是个人命运的沉浮史。而这其中,让我最难以释怀那个让人当数白家长子白孝文了。
这个曾可以四书五经,儒家道义,承载自家期望,族人重托,被拟定为下任族长的文弱男子。曾在肉欲权欲的迷惑下,彻彻底底的迷失了自己。也许是天生期待美好,我总幻想到最后那个温文儒雅的白孝文可以重新回来,可惜打在黑娃头上的那一枪也打碎了我所有的期望。
当他被田小娥威胁着进入窑洞时,我告诉自己那是因为他顾全大局,无计可施,当他又一次主动进入窑洞时,我安慰自己那是因为田小娥媚术太重。他毕竟是个男子,当他吸大烟,卖田卖房时,我甚至感叹红颜祸水。当他为生活所迫,乞食于他人时,我竟为他动了恻隐之心,感概堂堂七尺男儿落得这般下场该是如何得无地自容。当他官至保障所后耀功耀德,我依旧选择了包容,一个曾卑微入尘埃的人再次步入云端总难免有些恃才傲物,这亦是情理可通的。然而,当他一枪打在张团长,那个他誓为兄弟的人的脸上时,我开始反思,或许我认错了他多年。直至他为县长,对副县长痛下黑手,致其余死地是,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男人,早就不再是当初。原来,财富权利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追求生活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终成了生活的囚徒。
而与白孝文形成鲜明对比的应该是鹿兆谦了吧。年幼时他怨恨读书,稍长时他不顾世俗青春时他入草为匪。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他都看不惯白嘉轩又硬又直的腰板,中年的他却一心求学,改头换面,知识磨去了他的棱角与张扬,沉淀了他的浮躁与冲动,曾大闹祠堂,曾狂傲不羁,却终被小旗接受,朱先生最后亦是最得意的弟子竟是曾为匪的黑娃鹿兆谦,只叹世事难料,不得不说知识改变心性。
畅行白鹿原,厚厚黄工,苍苍普天之下,令我最钦佩的,当数白嘉轩的大姐夫,白鹿原的大圣人。——朱先生。
他是言传身教的先生,主持白鹿书院。他有圣人般的胸怀和智慧,能够先知先觉,洞察古今。他身上所反射出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其作品的始终,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化身,他主持了滋水县新县志的编整工作,平淡的一生似都为公而忘私。
在他的身上,我寻得一句座右铭:自信平生无愧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他料事如神却从不轻易吐露,面对官家的强权,他处之泰然,粗茶淡饭,正是这一份淡泊的心境使他对一切都波澜不惊。只是抗日来袭,他再无法平静,一位白头学者都将 投笔从戎,这一份爱国深情又有几人能承,可惜国共内乱粉碎了他的一腔热血。即便预知了自己的死期,依然不卑不亢,从容淡定。那一块书有“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砖块驱散了我所有的悲伤,陈忠实先生的评语让我释然了那个带走了老舍先生的时代。
六百三十二页的巨作撼动我心底最深的实则是国共内乱。早就学过了国共两党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理论,早就知道了1924年国共合作的破裂,早就接受了历史上曾有一段大肆抓捕,迫害共产党的时代。在那个大的背景下,我以为我已经释然,我以为情感已然放下,当大环境缩小,当一切慢慢的具体下来,我忽然无法冷静,哪怕在小说中,我也不想看到自己人杀自己人的描写,我想躲,却无处可藏。无穷无尽的背叛,无处可寻的猜疑,白灵被活埋的悲痛事实,三十六路的全军覆没,一段又一段血的教训让人窒息,让人心塞。
当共产党以血的代价得到了政权的胜利,却在胜利中迷失了方向,十年文革,是所有中国人的疼,陈忠实先生只是简单地带过,却无情地唤起了我太多的记忆,那被文革残害了的伟人的记忆。
《白鹿原》将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晚清危机、抗日战争、军阀混战、解放战争以及关中所经历的瘟疫、霍乱、匪患等天灾人祸都安放到“仁义白鹿村”这个舞台上,向我们展示了白鹿村人在半个世纪的自然和社会事变中的 苦扰、困惑、抗争、奋斗以及其在自然性和社会道德的冲突。他以写人为中心,把人的个体生存和个体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社会历史动荡演变中导致的改变,自始至终映射在“仁义白鹿村”的每个人身上和人与人之间相处交错的关系中。
我想,这一部秘史我读的还太浅,愿我的心积淀之后再次去白鹿原重游一回,下次,定会有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