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厚的《美学四讲》是一部哲学类的丛书,高中攻读文科的我对哲学方面的种种兴趣颇深。通过课下阅读这书籍后,我对于美以及美学与哲学的关系也有了深入和清晰的了解。
顾名思义《美学四讲》是从“美学的对象与范围”“谈美”“美感谈”“艺术杂谈”四个方面来探索美学领域的诸多复杂命题的。通俗来讲,也就是讨论“美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李泽厚教授基于这些问题意识,对从古到今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各派的观点进行评论,同时加入自己的一家之见,从“自然地人文”观点出发,将美学与哲学相结合,娓娓而谈,带领读者们走进金碧辉煌的美学宫殿。
全书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话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的人文观”。作者认为,美的梗源就是“自然地人文”,既实践。所谓的“自然人文”就是物质化,是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与马克思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相契合,强调的是美学的物质性,美的哲学所要处理和探寻的问题,深刻的涉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涉及了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的人类学的历史本体论。可以说,美的本质就是“人类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造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作者以为只有从美的根源,从而不是从审美对象或者审美性质来规定或探索美的本质,才是“美是什么”作为哲学问题的真正提出。而马克思主义“自然的人文”包括的外在的文化和内在文化正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向进展的历史成果,既一种文话的“积淀”。
这学期我的公选课正巧有一节陈朝霞老师的美学概论。陈老师曾经提过,生命是一堆印象,材料而已。作为美的艺术正是通过形式的寻觅和创造而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使此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这就是生活积淀。原始积淀是审美,艺术积淀是形式,生活积淀是艺术。就像G20晚会,不管是我国的传统曲目《春江花月夜》还是柴可夫斯基的经典舞曲《天鹅湖》,呈现给我们的正是古今中外的一些艺术积淀。在生活中去做非功利性的审视,在经验中进行情感的净化,于是艺术作品不再只是供观赏的少数人的产品,而日益成为全人类存在的证明,因此积淀常新,艺术常新,经验常新,审美常新。
只有抽象的才是具体的。美感尽管不能脱离形,色,声,体这些感知,想象和憎,爱,欲望,但是其高级形态却远远超于这些感知,想象和欲望,从而进入对人生甚至是整个宇宙的精神境界。音乐之所以比其他艺术形式常常更能达到某种哲理的深度,也是因为他诉诸的是人的感受。正如阮籍在《清思赋》中所著:“是以微妙无形,寂寞无声,然后可以睹窈窕而淑清。”
艺术是人类这种作为精神生命的本体,不断延伸着的物态化确认。微妙直观到自己的生存变化,而获得精神上的培养,增添了自我生命的力量,沉淀了社会历史的情感。因此,“自然地人文”既是研究美与美感的出发点,又是美与美感的归宿。不管理论多么理性和伟大,不管意识如何积淀,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回归本身,回到人的个体,感性和偶然,回到我们生命最值得信赖的情感和深意。就像作者结尾呼吁的那样,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于是,情感本体万岁,新感性万岁,人类万岁。